当前位置: 顶点小说> 历史军事> 大明第一搅屎棍> 第464章 哪有出海去抢来得快(1/4)

第464章 哪有出海去抢来得快(1/4)

    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,汤若望磕头行礼,当然是为了给崇祯皇帝留下个好印象。



    但汤若望心里清楚,真正能帮助他的,仍旧是面前这个年轻的大元帅。



    “哦?到哪一步了?”张世康没想到刚一来就得到一个惊喜,便饶有兴致的道。



    “最近两个月,我与毕大人尝试了好多次,大帅您看。”



    说着,汤若望指着不远处的一堆试验的失败品,大约有二三十根,它们颜色各异,有的呈青色,有的呈黄色,也有的呈土色。



    “那些便是我与毕大人这两个多月来的成果。



    所谓青铜,便是铜与锡的合金,所谓黄铜便是铜与锌以及其他金属的合金。



    这些天我与毕大人反复试验了二十八次,不断的尝试改变锡和锌在铜水中的比例,终于在几天前才有所突破。



    大帅请看这最后一根。”汤若望指着最后一次的试验品道。



    但见那根炮管呈现青色,应当便是青铜所铸,但炮体颜色已经与葡萄牙人的那门样炮几乎一致。



    “这根炮管粗细大小,皆是按照小弗朗机人的那门炮铸造。



    而且最关键的是,重量也一致,大帅不可小瞧了重量。



    我认为各种金属的重量不同,将它们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熔铸,倘若能做到一样的大小与质量,再观其颜色、敲其声响,便能还原出那铜炮。”



    汤若望一边说还一边敲击那铜炮,而后又敲击弗朗机人的那门二十四磅炮。



    密度,张世康心里立即就有个这个名词。



    这个时候的欧洲虽然还未将整体科技都系统化,但其实已经朝着这个趋势大步向前。



    就比如金属的分类、各自的特点、熔铸合金的比例,以及对于密度的考量,尤其是密度与重量和体积的考量,汤若望虽然没有说的太详细,但也足可以看出欧罗巴人在技术上的优势。



    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本身,更体现在思维上。



    “嗯,很不错,可曾开始试炮?”张世康抚摸了一下那厚实的炮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